关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
添加日期:[2014-03-07 21:58:21]
文章录入:
浏览次数:[ ]
字号
作者:董维佳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质量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着眼点应放在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上。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形成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
  在当今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只有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加快教学改革创新,突破长期形成的按传统、凭经验组织教学和实施管理的思维定式,积极探索具有我国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新途径和新方式,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质量要求。
  一、加深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的先导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着眼点应放在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上。为此,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要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弄清高职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特定内涵以及影响和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何谓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认为,人才培养质量不等同于人才质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既包含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也包含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踏实肯干、与人合作的品质。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高职院校要在坚持全面发展质量标准和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质量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建立多种规格的质量标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途径,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教育,以满足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适应差别化竞争的需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模式。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贯穿于学校教学过程中,因此,我们不但要关注一节课、一次考试,而且要从某一较长的教学阶段,甚至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开始到毕业设计任务的结束为止的全过程来检验、评价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教学中要突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单凭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考试成绩来认定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质量,是不全面、不科学的,也是不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我们应建立涵盖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指标的评价标准,并据此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进行全面观察和综合评价。学校的任何教学过程,都有一定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对高职院校来说,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关系到能否达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质量要求。
  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机制。人才培养环境泛指所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环境因素,包括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学校的基础设施、实训设备等硬件资源是人才培养的硬环境,高等学校的学术、人文环境和作为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企业环境等构成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软环境。以增加设备投入、改善实训条件为代表的硬环境建设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软环境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学管理机制也是一种软环境,它折射出学校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对教师和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影响,关系到能否激发教学双方的动力和活力,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学校在设计和运行教学管理制度时,从“管理就是服务”的角度出发,更多地倾听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更多地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二、改革高职教学模式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形成的关键环节。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和步骤,都存在质量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1.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教学模式是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系统而综合地组合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整体地操作教学活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教学形式。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模式的研究,其目的是要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理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建立科学的、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和特点的教学活动结构和程序,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的最优化。高等教育传统的理论教学大多以学科和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体现“学科本位”“认知本位”,这种教学模式维护学科逻辑结构的严密性,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有悖于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参与度,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合作关系;就是要贯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能力本位”,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2.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选择有效教学模式的运用。实际教学过程是具体而复杂的,教学内容是多样而丰富的,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多方面的,试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和完成教学任务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并交替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共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主题所规定的任务。要用现代教学论和职业教育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既有认知目标,又有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更要有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目标,通过每个单元、每个环节目标的综合积累,形成最终的教学成果。以知识、能力、素质等不同侧重方面为核心目标的不同教学模式,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问题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独立人格和协作能力。发现探究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它是设计教学模式程序和操作体系的依据。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各门课程和各项活动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加以灵活地运用。
3.以模式管理为引导,促进主导教学模式的推广。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必须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管理。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激励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改革原有的教学过程与结构。要开展评优与奖励,有效促使教学模式的运用从教师个体的活动转化为教师群体的活动,促进教学模式的推广。要加强调控、指导、评价、考核,确立教学模式运用时的具体操作标准和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过程。高职院校应从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和学校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确立一些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学原则,并以此来推广主导性教学模式。工学交替、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订单培养等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无疑是适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完全可以作为高职院校的主导性教学模式。学校要组织和引导教师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并通过实践,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推广,使主导性教学模式逐步为大部分教师所认同、掌握和采用。教学模式的管理将使学校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终端管理转为教学的过程管理,是当前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最佳切入点,体现了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有利于培育和形成学校的教学精神、教学风格和新的教学传统。
三、创新高职管理机制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管理出质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仍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支配,是管理者本位的产物。学校在设计制度时,更多地是为了加强对被管理者的控制,同时,也便于管理者的操作。现有的制度未能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不利于激发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了教师和学生在各方面的协调发展。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方面的观念落后和制度缺陷,已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改善和优化高职人才的培养环境。
  1.建立满足学生就业创业需求的弹性学习机制。弹性学习机制以学生更加灵活自主地选择专业方向、选修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安排学业进程为标志,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发展学生特长与培养个性为特色。目前,虽然高职院校大多已实施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但基本上还是一种学年学分制,对学生在学习上的限制较多,让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小。教学计划刚性强,人才培养规格划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教材、大纲统一,缺乏多样化、个性化培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无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现有的管理机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创业。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快建立弹性学习机制,控制必修课的门数和时数,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允许学生跨院系、跨年级、跨专业选修;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能自行安排学习计划、自主设计职业生涯、自愿选择就业方向的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主权和弹性空间,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
  2.建立适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教学运行机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规范和素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内化,而这一内化过程的最好途径是企业实践。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模拟、仿真教学虽然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但学生在校学习无论是职业环境、氛围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企业实际工作现场有较大差距,一些做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为人处世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某些不易言传的经验和方法,只有在企业现场环境中才有很好的体验。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与企业紧密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和必由之路。为保证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高职院校必须建立有效的、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运行机制。学校不仅要把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制订培养方案、参与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用制度形式规定下来,而且要在实际运作中,根据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对人员、经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保证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序地组织教学。
  3.建立突出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考核评价机制。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考核方式传统、单一。对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主要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考核方式大多是闭卷和笔试,以考核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为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素质和能力的考核较少。对教师教学的考核评价,往往只关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情况,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依据。对教师教学的考核评价更多的是表现为“监控”,而不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教学成长和发展,这就极大地制约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应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的学生质量评价标准。要改革课程考试制度,考试方式要向灵活性和多样化转变,考核内容要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综合应用能力的检验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检验。要注重形成性考核和创新性学习成果的评价,实现学生课程成绩构成的多样化。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应重点关注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的师德师风、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教学水平、改革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在现代职教思想指导下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能力。通过考核评价,进一步促进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激励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等.现代教学论全程(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许丽英.对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3]董维佳,宋建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李平,宋建军.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控制理论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孙占学.关于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9).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高新区金海路1001号  邮编:264670  技术支持:西安博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